Aquacolor

Aquacolor



君子无逸

Gumdrop · 2025-09-16 · 1浏览 · 未分类


先是唐代《尚书正义》一段内容(为便于比较有修改):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叹美君子之道,所在念德,其无逸豫。君子且犹然,况王者乎?)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稼穑农夫之艰难,事先知之,乃谋逸豫,则知小人之所依怙。)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

(视小人不孝者,其父母躬勤艰难,而子乃不知其劳。○相,息亮反。)

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小人之子既不知父母之劳,乃为逸豫游戏,乃叛谚不恭。已欺诞父母,不欺,则轻侮其父母曰:“古老之人无所闻知。”○谚,鱼战反。)

再看《尚书·周书·无逸》一段: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简单描述

现代对于“君子无逸”通常是说君子不要贪图安逸,至于君子最开始指什么、现在应该指什么人,有多种“君子小人论”提供解释。但是从《尚书》原文可以看出这里的君子应该是指上位者一类,而小人指普通人,这样才能对应上。

但是从《尚书正义》中可以看出,需要被告诫无逸的是所谓中人:

周公作《无逸》。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好,呼报反。

无逸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本以所戒名篇。

[疏]传“中人”至“无逸”○正义曰:上智不肯为非,下愚戒之无益,故中人之性,可上可下,不能勉强,多好逸豫,故周公作书以戒之,使无逸。

而“中人”可能指普通人,也可能指在上位者中的不具备“上智”的人,本人感觉应该是第二个,因为“下愚”应该指“小人”。

所以,第一、君子无逸不论是告诫对象还是无逸的对象都非平民,而其原因可能就是平民“戒之无益”,或者说观点认为平民通常没有能力不贪图安逸;第二、君子无逸,是要求“先知稼穑之艰难”,后“乃逸,则知小人之依”表示君子并非时刻处于无逸的状态,而可能处于安逸之中但能体察百姓艰辛。(这里认为的翻译版本是“所依”认为是后文“稼穑之艰难”。

“知小人之依”也是重要思想但是这里不提。

小人无逸

《尚书》的“相小人”变为《尚书正义》“相小人不孝者”,其实《尚书》时用“小人”可能并非指“不孝者”,而有指父母勤劳导致其子“不知稼穑之艰难”、“不知其劳”会导致的不孝,因此《尚书正义》加“不孝者”限定也没有问题,这两个内容是有关联的。

所以一个重点是“厥父母勤劳稼穑”,如何使“厥子””知稼穑之艰难”,略过不提。

什么样的“小人”是“下愚”的,可以认为就是前面的“不孝者”。那么想象如果一个具有“上智”的“小人”为“厥子”,“厥父母勤劳稼穑”的条件下,他应该也能做到无逸,“上智”作为理想化的条件,本来应该可以想象出具体表现的但是现在确实不太能。

如果把“中人”当做具有中等智慧的人,扩展其文意,那么其实中人就变成普通人的含义了,而“下愚”就是对普通人中的品行不好的人的指责。人天性贪图安逸,而君子也会“谋逸豫”,但由于君子“谋逸豫”“先知稼穑之艰难”,他们“乃谋逸豫”就正当了吗?还是普通人“谋逸豫”只要做到“知稼穑之艰难”,就是有君子之风呢?

如果我们认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本身就是在知道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努力追求安逸,“小人”就是贪图安逸但安逸不多的状态。

“小人无逸”能用来告诫的对象并非上位者,可以是批评不知生活艰难的安逸者,也可以是激励知生活艰难的不安逸者。

总和

当“小人”了解了生活艰难并得到了安逸后,他应该转换到“中人”的身份中去,这时应该努力做的是从“中人”转变为具有“上智”的人,这才是“君子无逸”所用在的地方,因为从这时贪图安逸才会表现出对其他普通人的危害性(后文)。

而小人“下愚诫之无益”,是因为小人需要安逸以生活。

至于“不孝者”,看作是不知生活艰难的安逸者,对这种人群的批评和改造是必须的,因为它只应该是短期、临时存在的状态。

(虽然最开始是作为帝王术出现,但是君子无逸在宋明理学中是被纳入个人心性修养的,但是文章找不到,文献可能有)





comment 评论区

添加新评论





  • ©2025 bilibili.com

textsms
内容不能为空
account_circle
昵称不能为空
email
邮件地址格式错误
web
beach_access
验证码不能为空
keyboard发表评论


star_outline 咱快来抢个沙发吧!




©2025 Aquacolor

鄂ICP备2024059763号-1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5556号



Theme Romanticism2.1 by Akashi
Powered by Typ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