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目前的结论:健康问题并不是由于义务教育制度本身必然存在的矛盾造成,而是由于制度发展不够完善而导致的阶段性问题,其原因在于长时间脱离家庭教育并在学校中缺少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问题被注意到得比较早,但是广泛学校采取措施也在15年以后;心理健康问题在21年有文件要求,估计145有规划;社会健康目前没看到信息。
认为义务教育本身存在的矛盾是来源于强制教育和个性化的矛盾。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虽然强制但是家庭教育由于小而多本身具有个性化,同时由于其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也自带大量健康教育。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教育有一定的选择性,即虽然你一定会被教育但是你可以逃跑到其他的教育里。
义务教育阶段目前问题就是强制和制式,这和其教育目的有关。但是当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逐步使得家庭教育脱离,又在一个强制性的环境下使用社会教育方法,并且不在学校内补充缺失的内容,这当然导致健康问题。反方向考虑,如果学校教育在时长、精力、重要性上都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那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自然是家庭教育能力欠缺,而由于义务教育断代是否导致当代新家庭的心理教育缺失还不能知道。
但是这个问题只是阶段性的,因为强制教育允许选择性的存在,只是在教育资源不足不均时导致了选择性缺失,这种选择性包括各种意义上的环境重组和临时性的回归家庭教育或接触社会教育(当然应该把接受工农阶级再教育包含在内)。而制式只需要进化到其内容能部分取代被霸占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即可,因为制式内容并不直接影响健康问题。考虑理想模型,如果学生在学校只能狭义学习,而家庭教育充足,那么学校教育可以看作是家庭教育为达成社会要求所使用的手段。
所以学校内的健康问题,其实是因为健康教育缺乏、环境特征导致健康问题更易出现、学生在学校内有除学习外更多事可做造成。事实上家庭教育内容估计是很难完全跟上时代,但是学校教育也是一样的。所以当教育资源少时学校估计是以强制性压缩课余时间维稳,而未来资源多时应该是以开放学校教育资源的选择性(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走班小班之类)维稳。而健康教育内容更多加入制式是教育部门的通行做法。
前面各个部分都做了总结,但是每次总结都不一样,因为考虑了不同的情况。
(整个过程是从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开始的,大概包含这些:第一 第二第三。虽然扩展范围到广义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预防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但是思路过程主要以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展开,但是具体有什么案例已经有点忘了,不过推断出减少学生在学校内除学习外的时间能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主要是理想化模型,大概因为人长期在压抑的学校环境内是不能专注于学习的,内卷学校通常心理问题外化严重,但是高中这个非义务教育阶段相比初中严重,所以反应出理想化模型的缺陷(作出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拉满的假设),那个结论应该是不切实际的。至于网上通行的认为义务教育主要矛盾是唯成绩导向和社会要求综合人才不符,这个矛盾对于眼研究心理问题应该不是重要方面)
补充一些内容以尝试解释中式义务教育是如何防止心理问题外化的
首先是自我教育的内容,很明显自我教育能力强大的人,它有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处理自己的心理状态。
其次是心理问题表现的方式到底是怎么样的。通常心理问题有外化表现和内化表现,外化表现为攻击性行为、不良嗜好等,而内化表现为如抑郁等,大概包含社会障碍和厌学心理等,可以发现厌学心理会导致厌学行为所以内化可以转化成外化的。
跳出来讨论下霸凌行为是否属于不健康的外化表现,如果认为霸凌行为根源在于异常价值观,那么问题转化成异常价值观是否是心理问题的内化形式。直觉感觉应该是属于的。
学校通常只需要解决心理问题外化的问题即可,而且因为是义务教育阶段,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也必须承担教育义务而不能避开问题学生,行为以矫正为主而非驱逐;资源充足条件下应该可以避开,这里先讨论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
当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来自学校时,学校需要改变问题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这可能是的问题自然解决。这就显然可以得出分班和每学年重组班级在解决学生健康问题上的重要性,以及防止串班等辅助措施,还有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多元带来学校整体环境和氛围的极大改观。因此在学校层面,它事实上已经提供给了学生每年一次从头来过的机会。同时大多学校已经要求具有心理咨询,只要学生能够有积极性就能够心理干预。这是防止心理问题产生和扩大的方法,而非心理问题外化的防御法。
而防外化的防御法应该是诸如值周老师、纪律委员之类的,手段应该是把外化苗头扼杀在校内和学校附近,这可能导致场所的转移,但是确实能避免校内外化。所以如果在校外心理问题外化一定要认为是学校的锅。而且学生在校外如果有正常家庭教育那么自然心理问题外化可能性也降低。
如果校园霸凌也作为心理问题外化表现,那么校内严重心理问题事实上还接受了社会教育的帮助,国家机器和社会舆论都会参与遏止心理问题向不正常三观和霸凌行为发展的趋势。
当然部分情况下学校和社会在各方面行为有欠缺导致个人摆脱心理问题的积极性不能释放,但是在长期发展到现在的义务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有主动寻求帮助的积极性就可以摆脱心理问题。
(估计现在如果因为心理问题要求暂时休学或者减少作业量、转班转校都更能被接受。以及小学初中都会发的心理问题小册子其实要是利用起来也很不错的,虽然采取更多措施的时间很晚,但是那小书内容本人记得还是挺全挺多也有案例和指导方法的,找个时间强制让学生读完就行。不过估计除了闲人很少有会去看的)
comment 评论区
star_outline 咱快来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