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加入目标的两个歌事实上不是暑假前加的,但是还是算成是上学期的东西。

对于多数谱子出现平均偏移经常在20以上的的情况,对一部分用0偏移、20偏移、50偏移各一次测试,结果曲子平均偏移没有变化。
-
结算界面的平均偏移值大概是相对谱面位置的偏移,和设置音乐偏移量无关。
-
太菜导致接不住的可能性不太现实,应该是时间轴确实错了。
(目前确定的主要原因是有一部分铺面本人习惯性会early)
每次听节奏的时候就会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注意力涣散。起码小时候看六线谱简朴的节奏型是很少卡壳的,但是现在要采样出一个简单的节奏型却完全做不到。
关于一个能够将机械作业从思考中简化出去的工作流程,可以是这样的:简单确定曲子时间轴起点、BPM后,先采几十个点试试平均偏移。运用这一流程的作用是防止在完成之后还要处理时间轴错误的问题,因为有note的轴调整稍微有点麻烦。如果没有在工作流程中明确这一操作,会在工作中增加大脑思考开销(这里的指的是思考偏移原因)和降低工作效率。但是如果要总结出一个可能有效的工作流程环节却需要上面的思考结果,这意味着如果能够直接利用他人提供的工作流程可以降低思考量。
在使用他人提供的流程时,是否需要深入掌握其原因、原理等一系列内容?
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起不到降低思考量的效果,毕竟没人把各步细节和原因原理给人列明白,或者其原因复杂到比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本身还复杂。注意区分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效率)还是学习方法。
私以为工作环境中将标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都通过主动思考来监控是非常不应该的,主动思考反应比起反射太慢了。就比如你每次通过仔细观察排除设备的问题,效率远远不如一个对设备异常的反射反应。或许人的思考能够通过不断训练降低每步思考的错误概率,但是如果成年人都很难控制主动思考的专一那么还是依靠反射更正确。
通过重复训练习得他人的工作流程后,要求后续的机械操作是通过反射进行。对原因、原理的理解通过简单的语言模型(问答等)进行,对简单扩展工作方法的需求也通过自身语言模型扩展得出。